連續鑄鋼技術提高了鋼水的成材率
連續鑄鋼是把鋼水直接連續地澆鑄成鋼坯的新工藝。由于省去了用初軋機開坯的工序,因而使生產成本降低, 提高了鋼水的成材率。早在一百年前, 英國的亨利貝塞麥就發明了連續鑄造技術, 首先用于鋁和銅的連鑄。鋼的連鑄始于本世紀40 年代, 到50 年代才開始用于工業生產。目前已在全世界廣泛推廣應用。
連續鑄鋼的生產流程可用圖所示的弧形連鑄機來說明。購陶粒設備由煉鋼跨送來的盛滿鋼水的盛鋼桶裝在連鑄機的鋼包旋轉臺上, 通過中間包 , 把鋼水注入結晶器 。在那里凝結成一定厚度的坯殼, 即由引錠桿牽引著拉出結晶器, 進入第一至八段二次冷卻夾輥及 。引錠桿是由拉矯輥 驅動的。鑄坯在二次冷卻區內被霧化的冷卻水冷卻, 繼續凝固。當它通過了最末一段二冷夾輥之后, 即被拉矯輥 矯直, 使之沿水平方向前進。引錠桿的頭部出了拉矯輥以后, 就用脫引錠的裝置 使之與鑄坯脫離, 并用提升機 把引錠桿提升到引錠桿車 上。鑄坯則沿水平方向繼續前進, 到達預定的距離時, 就用火焰切割機 把鑄坯切斷, 使之進入下步工序。
以上是用弧形連鑄機澆鑄板坯的典型工藝流程。澆鑄方坯的連鑄機, 其部件結構雖不相同, 但工藝環節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