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鐵降雜工藝技術在選礦領域的應用
磁鐵礦的選礦工藝技術在國內外都達到了較高水平,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期,磁鐵礦選礦的技術進步主要集中在磁分離設備和篩分設備方面。但是進入21世紀,隨著“提鐵降雜”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提高磁鐵精礦質量迫在眉睫。弓長嶺礦業公司選礦廠是年處理800萬t鐵礦石的磁鐵礦選礦廠,采用階段磨礦、單一磁選、細篩再磨流程處理磁鐵礦石,精礦品位65. 5%,Si0:含量80-/0 - 9%。2001年對磁選精礦研究采用陽離子反浮選一磁選一中礦再磨流程,并開發了低溫(150C)陽離子捕收劑,經工業改造,取得鐵精礦品位68. 89%的妤指標,移動破碎站比改造前提高了3.34個百分點;Si0:含量為4.09%,比改造前的8. 31%降低了4.22個百分點;浮選尾礦品位lO% - 12%,浮選作業精礦產率92%,鐵回收率98. 500%。但鐵的總回收率由83%降低到80%。
“提鐵降雜”的關鍵技術包括反浮選技術及高效捕收劑的應用、新型磁選設備和細篩技術的應用以及浮選柱的應用。鞍山式貧赤(磁)鐵礦石的特點是需回收的鐵礦物種類多,其磁性和可浮性均有較大差異,但90%以上的脈石為石英,以抑制鐵礦物、活化浮選脈石為核心的反浮選技術的研發與工業應用,是經濟合理地提高這類礦石選礦技術的關鍵之一。我國反浮選技術開發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長沙礦冶研究院對包鋼選礦廠含氟(螢石)弱磁精礦和鞍鋼齊大山強磁精礦進行近十年的反浮選研究,從小型試驗、擴大試驗、分流試驗、水泥回轉窯工業試驗直至工業生產,于1998年在鞍鋼齊大山鐵礦選礦分廠首次將陰離子反浮選技術應用于工業生產。長沙礦冶研究院的RA系列反浮選捕收劑、馬鞍山礦冶研究院的MZ系列和鞍鋼自主開發的LKY系列反浮選捕收劑均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藥劑,具有選別效率高、對礦泥的適應性較好,泡沫脆、流動性好,浮選生產操作穩定的特點;藥劑原料來源廣泛,生產工藝簡單、產品價廉且無毒。武漢理工大學研制的GE601和鞍鋼自主研發的YS-73陽離子捕收劑較好地解決了陽離子捕收劑通常存在的不耐低溫,泡沫流動性差,對礦泥敏感的弱點,在低溫(15℃)條件下得到了工業應用。